如果使用百v度A*PP或者U*C/Q.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或者安-全模式(今日*头条须关闭安-全模式)
令无数学子们闻风丧胆的摸底考重出江湖。
沈游原本出了二十八张卷子,全是四书五经填空题。各自印刷了十五份。
万万没料到,如今居然只需要批改八十四张。
舒坦!
沈游生怕这三人看见自己要做二十八张卷子就跑了,干脆先一人发一张。
三张卷子发下去,三人依次落座。虽然面色犹疑不定,但是出自于尊师重道的美好品德,三人到底没有多说什么。
沈游看了看时辰,预留了半个时辰。
“诸位,请在半个时辰之内填完这张卷子,不准许翻书,现在开始”
事实上,第一章卷子全是《论语》的填空题。如果把《论语》倒背如流的话,半刻钟都不用就能填完。
陈靖等三人从没有见过这种卷子,可看台上的先生一脸认真的样子,到底低下了头认认真真的做卷子。
越做越是满头大汗。这纸上的句子明明每一句都很熟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想不起来。
陈靖满脸空白,吴迩抓耳挠腮,丁余白念念有词。沈游仔细一听才发现丁余白居然在从头开始背论语。
要知道,这纸上的题目顺序是乱序版《论语》,每一句都是从《论语》里随机抽取的,照丁余白这背法,见一道题就得从头背一次,别说一刻钟了,一天都做不完。
果然啊,学渣们成绩虽然烂的一模一样,但他们依然倔强的维持自己的个性。不论何时、不论何地,烂的方式必须千奇百怪!
怪不得丁余白说他们仨是吊车尾过得童生。水平简直惨不忍睹,沈游严重怀疑考官当时约莫是打了瞌睡。
只有过了县试、府试才算是童生,别管什么考试,都得考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策论。
一切考试的根基都来源于四书五经。
而古代老师教书的统一套路就是跟读、背诵、讲解。一个学生光是背熟四书五经就得三四年。
不幸的是,这三位显然是自以为背熟了。真到了要上考场,从考官为了显出自己水平而出的偏难怪题中获得灵感,成功破题,这个前提条件是你得知道这句子是从哪儿来的啊!
比如说,“王速出令反”这个题目,考生要是憨不拉几的以为是皇帝速速下令,让你造反,那你就完了。因为这个题目出自于《孟子》的“王速出令,反其旌倪”。也就是说,考官把下半句话搭在了上半句话里。
这种奇葩题目,沈游初次看到的时候都觉得……考官也挺难的。
科举出题要求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拢共就这么多句子,这么多年来题目都被出干净了。考官们迫于无奈,只能出搭截题。
更惨的是要是考官们出题水平太次,那是要在士林中被别人笑话的
搭截题又偏又难又怪,怪不得古代考官难做、学子难当啊!
来当考官的大佬们想割韭菜还得先拼命给韭菜们设置障碍,以免韭菜们水平太次,导致自己收到的小弟水平太烂。
沈游感叹完前路漫漫,完全不敢坐在陈靖他们身边,生怕学渣们手抖得写不出字来。
她放空了自己,干脆跟着这三个学生一块儿再度梳理自己的培训体系。
整个生病期间,沈游让齐桓寄送了大量的题目,从最底层的县试到最高的殿试,全部的23书网、策论、试帖诗。
尤其是23书网,每一道题目沈游都要翻到出处,根据当年公布的成功通过考试的考生试卷来总结出学生们的破题思路、考官们对于这个题目的文章偏好。
试帖诗这种东西沈游是教不了了,但这玩意儿只需要你格式合格,别搞什么骚操作就好。你要是能够风采风流固然好,你要是作诗匠气也可以。反正也不是太重要。
毕竟考试先看四书文、再看五经文、最后看策论。但凡前三场能过去,基本就取中了。
所幸最重要的23书网、策论沈游还是可以教授的。
事实上,若论起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沈游踩着风火轮都赶不崇明书院里水平最次的先生,但是沈游要教导的是学习方法,从无数题目中总结出来的破题思路。这才是沈游最珍贵的经验。
除此之外就是策论,古代考生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天长日久之下23书网就成为考官最看重的,因为要根据时事来写的策论绝大部分考生根本没那个能力。久而久之大家就默认了通过八股定名次。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考官来说,真的见到了优秀的策论文,自然是见猎心喜的。毕竟考官们固然是通过八股晋身的,但是真到了当官的时候,也知道策论的重要性了。
届时只要你写的23书网还过得去,虽说不可能取中你做前三,但是大家也愿意低低的给你一个名次。
虽然吊车尾,但是好歹也过了啊!
沈游求得就是这一个“过”字,毕竟四个月魔鬼培训就要把学渣变成学神,沈游还不如自己去变性考科举来得快。
这一厢沈游陪着三个学渣做